前言:吉林市人民心脏康复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顺利通过国家中心总部专家组验收。创伤中心预计2021年初进行启动授牌仪式。VTE防治中心、消化道出血中心以高分顺利通过网审,将于明年接受国家中心总部认证考核。消化中心是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消化中心工人先锋号称号;标志着吉林市人民医院“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医院全面开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新征程、展现新面貌,提前向江城人民交上“大赶考”答卷。
2018年4月,国家卫健委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在地级市和县的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 “五大中心”。吉林市人民医院积极按照国家卫健委要求,在吉林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大力支持和带领下,吉林市人民医院紧紧围绕“患者满意、职工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四大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医院‘五年规划’为引领,继续坚持‘稳规模、调结构、强市场’的总基调,持续深化‘三精管理模式’(即精益管理、精准医疗、精心服务),转变‘三个经营方式’(即医院管理由粗放行政型向全方位绩效型转变、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专科建设由整体提高型向单点突破型转变),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即做强做大一批、巩固提升一批、单点突破一批)”为主线,从2018年至今,吉林市人民医院全院职工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发扬真心照护、务实敬业、团结创新的服务宗旨,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先后顺利通过国家、省、市专家组的评审验收,为医院下一步发展增添了强劲力量。
畅通绿色通道,为“最后一公里”急救点亮绿灯
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是医生与死神的争分夺秒,为了把患者快速送入抢救室,吉林市人民医院对“中心”患者开通专用绿色通道——“先救治、后缴费”。医生凭借“中心”患者标识及专用章,优先为患者诊治。优先开展心电图、床旁B超、CT、血液化验等检查,优先满足“中心”患者治疗需求。绿色通道的开通,为急诊“中心”重症患者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服务体系。
多学科协作,打造地区生命救治网络
危急重症患者病因复杂、病情多变,在医院政策支持和医院领导行政协调下,将全院相关优质医疗整合,建立起了以“中心”为主导,联合相关科室组建救治小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建立起了一个包含急性期救治、早起康复、二级预防、随访宣教等功能为一体的相对独立的学科联合体系,突出通过多学科的密切合作,全力开展抢救应急等工作。“中心”定期开展培训会,今年开展培训会百余场,中心建设团队在联合例会中共同学习、讨论典型病例,进行质量分析,解决实践中发现的不足与问题。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了院前与院内的无缝对接,打破院内各学科的壁垒,真正意义上实现体系内各部门、各专业的“化学融合”。吉林市人民医院“中心”救治成功率明显提升。
区域协同救治,一键启动救治流程
危急重症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争取抢救时间,吉林市人民医院与吉林市辖区内的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关系。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吉林市人民医院微信群、急救专用电话向“中心”上报患者病情,医院立即安排专业医生远程会诊。区域患者送入吉林市人民医院的途中,“中心”迅速启动救治流程等待患者入院。区域协同救治网络的建设,缩短了患者识别、入院时间,争取了抢救时机,卒中最短DNT时间小于10分钟,胸痛D-B血管开通时间小于25分钟,有效的降低了患者致残、致死率。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吉林市人民医院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领导下,率先扛起区域协同救治的责任。年初共派出3名临床医生,一线护士11名驰援武汉,全体医护圆满完成任务光荣返吉;5月12日,医院派出21名护士前往丰满区进行疫情筛查,同月14日,因我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再度爆发,医务科高强科长带领麻醉科、重症监护病房、消化科的8位重症相关医生,快速集合,奔赴我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吉林市传染病医院,同月18日,眼科拱伟医生深入舒兰市疫区救治眼球破裂病人;6月初医院先后派出医生刘维民、郭俊猛2名医疗专家,孙凯英、王凤飞等52名护士进驻到舒兰市第二人民医院,对确诊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治疗及康复工作。从启动疫情防控至今急诊科连续抗战,共筛查发热患者2000多人,经过缜密筛查,诊断出1名新冠肺炎患者。市医院医护人员前赴后继的的精神,实现了国家需要,我辈“有令必行,有诺必践”的誓言。
建设绿色通道,构建“急救高速路”
近年来,吉林市人民医院以创建吉林市级应急医院为目标,聚焦急危重症救治,着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从而构建快速、高效、全面的急重症医疗救治体系。
时间就是生命,急诊急救就是患者生命的有力保障,必须分秒必争。吉林市人民医院医院领导班子认为通过“中心”建设,定能为患者提供一条“急救高速路”。
为此,吉林市人民医院引进先进设备提升救援力量、培养专业人才强化急诊医学科队伍,同时,建立了“中心”与急诊急救整合机制及相关协作工作制度,全力提高急诊救治效率。此外,加强了与120急救中心的联动配合,以及院前急救体系合作医院及基层的无缝衔接。
实际上,这还只是吉林市人民医院加快应急医院建设步伐的其中一步。
“五大中心”升级为“十大中心建设”
吉林市人民医院在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方面的成果有目共睹,医院也在思考如何继续打造完善的应急救治体系。2020年,医院以创建吉林市应急医院建设为主线,在“胸痛、卒中、高血压、房颤、心衰”等五大中心的建设基础上,开始继续推进创伤、VTE、心脏康复、消化道出血、运动医学中心建设。
据统计,2020年,胸痛中心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在12小时以内的STEMI患者实施再灌注救治的比例高达78.26%,溶栓后患者24小时内早期造影的比例75%,对于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月平均入门-导丝通过时间最短为25分钟,网络医院转至本院实施转运PCI的STEMI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导丝通过时间降低20%,月平均达标率100%;心衰中心患者院内死亡率为0.29%,出院一年后再住院率为4.35%,出院一年后死亡率为0.00%;房颤中心患者抗凝率高达75%;高血压达标中心血压达标率96%,单片复方制剂使用率较比要求多完成25%;DNT最短为10分钟,静脉溶栓率较往年提高近50%,AIS介入再通术较往年提高近70%;CEA/CAS术较往年提高5倍之多。运动医学中心目前关节镜年手术量约280台,其中技术难度相对较高的肩关节手术量也逐年递增,该技术实力在吉林地区完全处于领先地位。创伤中心实现从“病人等医生”向“医生等病人”的转变,提高了综合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心衰中心数据指控平台分数市排名第一,省排名第二。中国心衰中心联盟、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心衰中心总部联合授予吉林市人民医院《2020年心衰关爱先锋单位》荣誉称号。
专科建设为群众筑起健康屏障
吉林市人民医院拥有112年的悠久历史,作为全国级“三甲”医院,在学科建设、专科技术水平以及医疗服务水平上颇受认可,吉林市人民医院拥有省市级重点专科及重点建设专科7个,省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11个。
2020年是吉林市人民医院的“专科发展年”。按照“三个一批”战略,以“中心”发展为契机,强化专家门诊,培育特色科室,成为其推动专科发展的重要举措。消化内镜中心、呼吸科、内分泌科、手足外科、肝胆胰外科、功能科、运动医学科、老年医学科等专科建设在2020年快速发力。比如,老年医学与临床营养诊疗中心团队、专病诊疗团队,开展老年急性期快速康复、老年综合征管理、老年营养与康复示范项目、老年功能性便秘、缓和医疗等前沿专项技术,并与基层双向转诊,基本实现老年患者的一站式诊疗及全程连续照护等,是“国家老年中心第三批协同网络单位”,也是吉林地区首家高水平的、老年疑难重症及老年特色专科诊治中心。此外,运动医学等具备急救医学特色学科建设提升明显。尤其是近2年,运动医学科可独立完成膝关节单髁置换,截骨矫形术,肩关节前、后锁定半脱位关节镜下复位修补、习惯性脱位骨性缺损喙突移位修补术、肩锁关节脱位关节镜下钛襻固定术、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韧带重建修补术等,填补了吉林地区乃至省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宣传教育,提高民众自救能力
吉林市人民医院采用“线上+线下”的健康教育模式,向吉林人民普及危急重症健康知识,培训自救技能,实现患者“被动就医”到“主动找医”的转变。医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义诊、LED大屏刊播徒手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急救知识,定期组织专业医生到社区、公园、广场、学校、工地、商场、集市等人员密集区开展义诊活动、宣传健康知识,实现了医生与百姓“面对面”交流。
近年,吉林市人民医院正在全面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工作,推进门诊自助服务、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就诊咨询等工程,都为江城百姓带来率更便利的就医体验。吉林市人民医院通过“中心”建设,推动了全院多学科、全方位协作能力。实现了院前急救、基层转诊到院内多学科联合诊治,进一步完善了危急重症患者的就医通道,提高了医院的整体救治水平,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为全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创伤患者、脑卒中患者、高危孕产妇及新生儿打造一张生命救治网络,真正体现了人民医院人民建、人民医院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切实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